幼儿科学实验技能目标(幼儿科学实验的目标)
本文目录一览:
科学领域的目标是什么
科学领域的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后变成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与唯物同源。
扩展资料: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并称“科学三大领域”,它是以定量作为手段,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
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超自然因素不存在考虑之中。
顺着传统用法,自然科学可被理解为生物科学(涉及生物学程序),并以区辨物理科学(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学法则)及化学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科学
大班幼儿的科学课对幼儿有哪些目标
1.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喜爱动植物,关系周围的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数学两个方面。
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
(1)接触自然环境,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与奥妙。
(2)探索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3)了解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
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
(1)集合概念学习,从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各角度给物品进行分类,比较多少。
(2)数概念主要认识10以内的,包括数的感知、认读、书写、形成等。
(3)空间感知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方位、时间等。
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
科学教育活动强调幼儿通过和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及操作活动来学习,是在做中学科学,而不是听科学;要以自己操作物质材料的主动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而不是观看教师的事物演示,听取教师的语言讲解。要引导幼儿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追求固定的结论。另外,自然科学活动注重个别学习,每个幼儿都是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学习。常用的方法幼儿以下几种:
(1)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幼儿摆弄、操作物质材料(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发现和学习,获得科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幼儿必须建构自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这只能从他的运动和感知活动中提取。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触摸和摆弄物体,操作法的运用既有利于幼儿的自我建构又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是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方法。
(2)讨论法。
师幼、幼幼在观察、实验等操作的活动中不断地交流互动、互相碰撞、启发,使得探究活动不断走向完善、深入的方法。
(3)资料法。
科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亲身的经历和验证,也包括通过查阅资料学习。
(4)展示法。
幼儿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展示学习的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要重视考虑给幼儿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5)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是通过教师展现直观教具并结合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呈现出来。讲解演示法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第一,演示的教具要直观,易于幼儿理解接受;第二,教师讲解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情景法。
教师创设包含数学教育价值的情景,使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幼儿有意义的活动紧紧地整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主题情景创设法。课堂上主题情景的创设可分为生活化的情景和虚拟化的情景两种方法。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案有哪些
大班科学活动:《让物体站起来》教案
活动目标:
1.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能够及时交流,逐步提高相互协作、商量的能力。
3.在活动中感受动手记录、合作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储备:提前引导幼儿观察需要协助才能站立的现象与实例。
2.物品准备: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盒、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竹签、橡皮泥等,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物品,区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1.启发幼儿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方式,将可以站起来与不能站起来的物品进行分类。
(1)猜测。
你认为哪些物品可以自己站起来?哪些不能?(吸管、竹签等不能自己站起来,瓶子、书、积木等能自己站起来)(2)操作验证。
请你来试一试,你猜得对不对。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东西可以站起来,有的却不能呢?(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测)二、幼儿再次玩物品,发现让物体站起来的各种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1.让竹签站起来,并掌握记录的方法。
(1)教师出示竹签,请幼儿想办法让其站起来。
怎样能让竹签站起来?(用橡皮泥做一个底座、插在沙子里、用书夹住等)(2)幼儿操作实验。
请你试一试,你想的方法能不能成功?
(3)交流实验结果,讨论记录方法。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竹签站起来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很长时间以后还能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方法呢?(把我们做的留着、我们把它画下来等)2.丰富材料,进行操作,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更多方法。
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盒子、瓶盖、沙子、橡皮泥等辅助材料,请幼儿选择一种不能独自站立的物体,想办法使其站起来。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用简单绘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3.通过交流,使幼儿感受到方法的多样性。
操作完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表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三、幼儿分组协商、合作,想多种办法让吸管站起来,并进行记录1.幼儿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想各种办法让吸管站起来。
现在请同组的四个小朋友相互商量一下,推选一位小朋友负责记录实验结果,而且一会儿还要进行介绍。
2.各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进行集体交流。
四、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支撑现象,拓展幼儿的思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站起来的物品?有哪些需要支撑才能站起来的现象?(相框后面有支架才能站起来、我们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站起来、肢体残疾人要靠拐杖站起来、自行车也要有支架才能站住等)五、延伸活动1.将活动中的物品投入到科学探索区,便于幼儿进行操作。并将幼儿的记录表进行展示,提高幼儿记录的能力。
2.家园合作: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生活中需要支撑才能站住的实例,开拓幼儿思维,并收集更多材料丰富活动区,引导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的秘密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几课,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在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鹅卵石。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三只透明杯、一只食用匙; 每组三种实验材料,分别为面糖、砂糖、方糖;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
3、袋装果珍、泡腾片。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2、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老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幼儿猜想并记录。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老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小记录本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
(2)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糖化的快。
(4)指导幼儿做记录,那种糖化的快。
(5)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6) 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化的最快的糖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实验二:
(1)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凉水,一个加温水。引导幼儿观察,那个碗里的糖化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可溶于与水的物品,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
幼儿将泡腾、果珍倒入水中搅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出现的现象,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延伸】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还能够溶解在水里?请幼儿回家尝试,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教学反思:这节活动课中幼儿经历了从猜想、实验、记录,到讨论和交流的基本环节,注重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让孩子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试验中验证猜想的结果,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种现象让幼儿探索的兴趣始终积极高涨,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在实验中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幼儿的提问。但在活动中很多幼儿上课时多以听和记为主,很少主动的提出问题,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更加主动学习。
大班科学:空气
一、 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重难点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三、 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对了。)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说说你的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找空气
1、介绍材料自由找
这里有许多东西(逐一介绍),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去试一试吧,想到的办法越多越好。
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找空气的,找到了没有?
3、过渡:大家真会想办法动脑筋,陈老师也想给大家做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第二次尝试:纸团会不会湿
1、教师演示将纸团塞进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让幼儿猜猜杯里的纸团会不会湿,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让幼儿观察纸团有没有湿。
2、讨论:纸团为什么不会湿?(辅助问题: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3、小结:原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再次示范,请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操作方法。
5、幼儿操作。(操作前先说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张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个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失败的孩子上来演示一下,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第三次尝试: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位子。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尝试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实验。
2、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目的和方法:取两只杯子,其中一只装满水,将空杯和装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办法让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儿尝试操作。
4、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都能积极动脑,真棒,通过今天的活动,了解了空气会占位子,也会流动。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在以后的科学活动课中再来探索。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如何把握?
尽管幼儿园已经把常识活动改为科学活动,但许多幼儿园依然把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作为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我认为要真正落实科学教育的任务,必须让教师明确完整的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注重科学态度和技能的培养 身处网络时代的今天,新知识、新名词层出不穷,知识的增长、变化和更新是目不暇接,这就意味着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唯有乐学、善学才能使人终身受用。对于一个人来说,态度和技能是探索世界的原动力、内驱力。因此,我们把科学态度和技能的培养作为科学活动的核心和最高价值,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让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形成正确的态度,才能获得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创造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桥的科技活动中,在认识感知各式各样的桥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探讨有关桥的知识,目的就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造桥,在造桥的过程中,幼儿遇到浮力、重力、承受力等问题,老师启发他们大胆做小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识体会浮力、重力、承受力等力学原理,解决这些基本知识后,又遇造桥的材料问题,在反复的实践中才找到合适的塑料桶、木板、奶粉罐等材料,总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等科学态度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必将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注重科学方法、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训练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幼儿通过好奇、好问、好探索,并大胆实践、尝试,由此获得直接经验来认识、了解事物。幼儿贫乏的知识经验和粗浅的认知水平,又决定了幼儿自己是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因此,我们要注重科学方法、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训练,来让幼儿正确获知各种科学知识,我们鼓励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感悟科学知识的乐趣,充分利用小组和自发研讨等形式,引导幼儿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究活动。注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构建科学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例如:我们在弹性的科技活动中,老师从幼儿日常玩耍中感兴趣的项目中引出研究的课题,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来的各式弹性材料,让幼儿在尝试和实验中体会弹性的概念,感悟弹性的乐趣,并主动制作有弹性的玩具、物品,从而正确理解和利用弹性物品。在整个的活动中,老师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现象入手,引导幼儿去挖掘认识其中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探索其利用价值,这正是注重科学方法、科学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训练的充分体现。 三、重视科学知识、应用技术的知识积累 幼儿教育一直提倡注重活动的过程,并重视活动中目标的实现,因为这目标是针对活动的过程而设的。同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虽然把对科学态度、情感放在首位,注重方法、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训练,但也同样重视科学知识、应用技术知识的积累。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善于调动社区教育资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服务。例如:鼓励家长积极地了解、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家长才能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孩子探讨、获取有关的知识。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探索活动,并不断地在探索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一个有益的良性的循环。例如:在线的科技活动中,幼儿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大大丰富对线的认识、了解其众多的品种、制作工艺、用途功能等等,在这良好的知识基础上,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来制作各种各样的线,探讨如何增加线的长度、增强线的韧性,学会用线来装饰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