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生理解剖位置血管(四肢血管的解剖位置)
本文目录一览:
解剖位置有的血管人身上一定有吗
解剖学上的描述的正常血管是指50%以上的人身上存在的血管。解剖学上有血管并不一定是说,谁都有这样的血管。很多人还真的没有那样的血管。所以说,解剖位置上的血管不一定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它构成人体基本轮廓,能支持体重,保护内脏。
一、 骨骼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骨膜是一层结缔组织,有营养骨的作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有重要作用。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腔里骨髓变成黄色(脂肪组织),只有当大量失血或患败血症时,黄骨髓能恢复造血功能。
骨的成份:有机物和无机盐。有机物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盐使骨坚硬变脆。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韧性和弹性较好。随着年龄增长,骨中无机盐不断沉积,骨硬度加大。
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有的骨连结为直接连结,例如颅骨;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
二、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附着在骨骼上,可以受意识支配,又称随意肌(有的肌肉组织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如肠道的平滑肌)。
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
(1)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
①骨膜较厚。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受损伤时,恢复也比较快速。
②全是红骨髓
③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化尚未完成
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
颈内静脉的属支有颅内和颅外支两种。
1)颅内支 通过硬脑膜窦收集脑膜、脑、视器、前庭蜗器及颅骨的血液。
2)颅外支
①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经鼻翼及口角外侧斜向下后方,在下颌角附近接受下颌后静脉的前支,下行至舌骨高度,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收集面前部软组织的血液。面静脉在口角平面以上一般无静脉瓣,借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又可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眼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故面部,尤其是鼻根至两侧口角间的三角区,发生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感染可经上述途径传入颅内,故临床上称此区为危险三角。
②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回流的血液。下颌后静脉分前、后两支,分别注入面静脉和颈外静脉。上颌静脉起自翼静脉丛,而翼静脉丛经眼下静脉或卵圆孔及破裂孔的导血管与海绵窦相交通。
3)颈外静脉 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至其下端后方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位置表浅,在皮下可见到,临床儿科作为注射、输液、抽血的部位。
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早产儿则较差。吸吮动作是复杂的先天性反射,严重疾病可影响这一反射,使吸吮变得弱而无力。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低下,不宜喂淀粉类食物。婴儿口底浅,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诞。
(二)食管 食管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入胃;二是防止吞下期间胃内容物反流。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至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三)胃 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后随年龄而增大,1~3个月时90~150ml,l岁时250~300ml,故年龄愈小每日喂食的次数应较年长儿多。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易引起幽门痉挛出现呕吐。胃粘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均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有利于消化吸收。肠粘膜细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管,小肠绒毛发育良好,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粘膜下组织松弛,尤其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粘膜进人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五)肝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胰腺 分为内分泌和外分泌两部分,前者分泌胰岛素控制糖代谢;后者分泌胰腺液,内含各种消化酶,与胆汁及小肠的分泌物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极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七)肠道细菌 在母体内,胎儿的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用具等经口、鼻、肛门入侵至肠道;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十二指肠和上部小肠也较少,结肠和直肠细菌最多。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消化功能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肠甚至胃内而致病。
在人体上能摸到动脉搏动的血管和部位有哪些?(运动解剖学)
1.面动脉
咬肌前缘绕下颌骨下缘处
2.颞前动脉
外耳门前方颧弓根部
3.颈动脉
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甲状软骨处
4.肱动脉
肘窝上方,肱二头肌内侧
5.桡动脉
桡腕关节(中医把脉处)
6.股动脉
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
7.足背动脉
距小腿关节前方,踇长伸肌腱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