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经济学分析(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目录一览:
分析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与《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中所研究垄断的侧重点与反垄断法上研究垄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经济学论述的垄断主要是侧重于判断市场的状态,而反垄断法上侧重于在这种状态下经济主体的市场交换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造成的过度垄断的消极后果,即反垄断法中所规范的对象———垄断行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是指只有一个卖者的市场,这是一种纯粹垄断。如果从技术上来说,只有一家企业才具有完全的规模经济时,则称为自然垄断。属于与完全竞争相对的不完全竞争形式,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生产或市场实施的一种排他性的控制,从而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或状态。客观上,垄断既表现为对生产或市场事实上的垄断状态,同时也表现为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而我国《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
这是我考前我参阅了多篇论文整理出来的~~
用经济学解释政府怎样解决垄断问题
政府解决垄断造成社会经济损失的方法:分解垄断行业:美国政府可以通过诉讼要求已经形成垄断或接近垄断的公司分解成为若干小公司;防止垄断产生:政府反对有实力的公司采取旨在消除竞争的任何竞争行为。阻止能削弱竞争的兼并:如果某种兼并最终会导致垄断或近似垄断,会遭到政府的反对;防止串谋:有的企业虽然不是垄断企业,但是可以通过企业之间互相串谋,以提高价格、限制产量来谋求垄断利润。这种做法和垄断竞争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的效果是一样的。
拓展资料:
1.因为垄断会降低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假如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消费者可得到一部分好处,生产者也可得到一部分好处,即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为社会总福利。而在垄断市场中,消费者没有或只得到一点点好处,生产者得到的好处比完全竞争时多一点。但是两者相加的社会总福利小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指少数大资本家为了共同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实行的一种联合。它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2.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厂商的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它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由于垄断厂商在长期内有可能获得垄断利润,从而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支付较高得价格,使社会福利产生损失,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垄断厂商征税从而使垄断利润消失。征税可以使厂商的总成本增加,垄断利润减少或消失。这一部分的垄断利润作为政府的税收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急!反垄断政策的利与弊
一,有利一面:保障公平,保护自由竞争,减少乃至消除效率损失,保护消费者合法合理权益,垄断的危害大体有两种:第一,大家都很熟悉的理论是垄断排斥竞争,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高额垄断利润会不择手段地打击竞争对手;
第二,侵害消费者的选择权,竞争者越多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就越大,垄断则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另外,垄断还有对经济的潜在危害就是垄断的结果造成低效率,垄断打击竞争,没有竞争垄断者就会坐收高额的垄断利润而不进行创新和发明,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利益。由于垄断打击竞争者,侵犯消费者选择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各国政府都将垄断作为打击的对象。
二,垄断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是对某种资源的高度占有,拥有者可以从对其的占有中获得高额回报。像邓丽君那样的歌星,或多或少有垄断权,这种垄断是不应该被禁止的。垄断并不一定都是坏的,有些垄断是被允许的,如我们都熟知的专利权就是一种垄断权。因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平均,因此才会有交换,垄断往往是与规模相联系的优秀产品,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
三,,主流经济学一直假定存在一个虚幻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以此为分析问题时的参照系。随着竞争的发展和推进,有些企业会逐渐地强大起来,或者通过兼并,或通过自身实力消灭竞争对手。因此传统经济学认为,竞争会自然导致一个或几个企业处于垄断状态,除非政府出面干预这一过程,否则消费者必然为垄断者所鱼肉。然而,这一推论是建立在一个虚幻的假设上的。现实社会中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完全竞争的状态,所有的竞争都是不完全的。正因为竞争不完全才会有竞争产生,如果市场是完备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就不需要竞争,每个企业能获得同等的资源配置。因此,在现实中经济学所划分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同样在一个可以自由进入的市场中,完全的垄断也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在这样的市场中政府只需要保证市场是可以完全自由进入的就可以,无须对因竞争而产生的垄断进行干预,因为总会有新的市场进入者为市场增加活力
四,对于垄断是非的争论,不能搞一刀切,直接得出结论说垄断是好还是坏。综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政府对于垄断态度并不是一直持否定态度的。以美国为例,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并不是没有巨型企业的产生或者是产生的过程,但由于商品经济不是十分的发达,这些企业对于人民和国家的经济生活的影响并不大,相反这些大型企业产生的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就业率,丰富了市场商品等等,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政府所乐意看到的。但当社会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发达,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时候,这些巨型企业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甚至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都越来越大。这些企业的财富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而其中有的企业就会利用自己在相关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垄断力量来影响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这时当这些垄断企业甚至是寡头企业的利益与人民大众甚至是政府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当矛盾激化到一定时候,政府会动用国家权力对市场进行干预。美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案例是美国诉美国铝业公司案,美国铝业公司利用美国处于交战状态的特殊情况,强迫美国政府接受其不情愿接受的条件,这个案件就是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强迫交易的一个典型,而且其强迫的对象还是美国政府。因此有人曾经说,反垄断是国家政治、政策的需要。通过对美国政府对垄断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垄断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阶段性的,并不是说垄断从其产生之初就具有危害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