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定复苏指标(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的原因)
本文目录一览:
- 1、哪些经济指标可以判断经济衰退,复苏,繁荣,滞胀
- 2、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稳定恢复原因何在?
- 3、如何判断经济是否复苏
- 4、世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速2%,中国经济增速为何不降反增?
哪些经济指标可以判断经济衰退,复苏,繁荣,滞胀
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起码已具备以下两点: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持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由此可以判断:通货紧缩迹象非常明显。 近段时期我国CPI(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低,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从宏观层面上看,今年前5个月由于需求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仍然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前5月均大幅走低,1到5月份分别为-6.3%、-5.4%、-4.9%、-4.4%和-3.8%,累计同比下跌5.0个百分点,无论批发还是零售,产业上游价格还是下游价格,一、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价格走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PI的实际走势也完全支持我们这一判断,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显示,CPI在3月份又开始掉头向下,达到-0.8%,4月份更是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1.3%,创下1999年8月以来单月最大降幅,5月份是-1.1%,预计今年未来几月CPI仍会延续颓势。商品零售价格也持续低位运行,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6%,而1-5月份CPI则整体降低0.8个百分点,通货紧缩现象有逐步加剧的趋势。 消费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实际利率上升,从而对市场利率构成一种下行的压力,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平均利率来看,资料显示,今年1月份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平均利率逐月走低,1-5月分别为2.37%、2.27%、2.22%、2.16%和2.12%,1-5月平均为2.24%,比去年同期的2.57%低了0.33个百分点,由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是大宗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集体竞价的结果,其利率走势基本上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并且是其他各类市场化利率形成的基础和参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今年以来的逐月走低预示着市场对利率有一种内在的下调要求,这一点也应该引起决策层的注意。中国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经济体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股市低迷及货币流通性严重不足、产业的重复建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等都是造成目前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从发展趋势看,通货紧缩现象恐怕短时期内没有治愈的希望。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在迎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低利率时代”。 我国的通货紧缩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但其根源也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高积累政策,而高积累的背后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佳和投资效率差,在长期的高积累政策下,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受到压抑,但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一直被过于旺盛的投资需求所掩盖。消费不足导致中国的生产过剩时代过早到来,过剩又导致企业效益下滑进而导致投资急剧萎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并引发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决定了这一压力将是中国经济今后的一个长期矛盾,因此需要将短期的刺激政策与中期改革目标和长期增长目标协调起来,着眼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投资效率从而改变高积累政策。 应当指出的是,货币紧缩并非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我国经济的紧缩更多表现为“流动性陷阱”的特点,“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下降到某一低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进一步降低,而只是引起人们手持现金增加的现象。日本经济明显符合“流动性陷阱”的大多数特点,日本1999年三季度的隔夜拆借存款利率只有0.02%,而一些短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仅为0.055%。我国在今年春节第8次降息后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也与日本相似,今年1月份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平均利率逐月走低。而随着央行第八次降息的付诸实施,场外资金不断涌入国债市场,国债市场的价格节节上扬,内在收益率不断创出新低,其中以长期国债的表现尤为明显。最近数据显示,在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中,20年期国债010011券内在收益率已降至2.89%,15年期国债010004年收益率也仅为2.79%。虽然交易所市场的20年期长期国债0107券的收益率稍高,为3.3%左右,但如果考虑回购因素,则这只券种收益率应该还会有所下降。四月份物价指数公布后,当日的交易所国债市场放量上涨,新老券种价格的收益率全线下降,大都跌破了2.5%的防线,可见我国经济也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成为引发通货紧缩的又一重要原因。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稳定恢复原因何在?
我国经济稳定恢复的原因主要是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做出了极大的突破。在这一次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当中就明确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遥遥领先,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但与此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三大问题,那就是国内经济需求正在逐渐的收缩,供给问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且预期正在逐渐的衰弱。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我国经济稳定复苏的原因,以及以后会面临的问题。
第一,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可以复苏?
从2019年到现在为止,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时间,在这两年之间,我们面对新冠疫情一直保持着非常严肃的态度,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应对疫情的冲击。相比较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一直处于最前沿,同时也是工作处理的最好的一个国家。这才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能够让国内的经济一直稳定发展。可以这么说,疫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第二,这个经济增速来之不易。
想要实现8.1%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是因为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大,超过了100万亿。第二个就是目前我们的技术制造业正在逐渐的转型,从最开始的劳动力进行转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同时还要兼顾到绿色环保以及能源安全。所以这给我们的基础工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要逐渐的扭转这样的工作态度。
第三,稳定经济离不开我们所有人。
在疫情的管控之下,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人民群众不管是出于生活的压力,还是出于社会责任,都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特别是为了疫情管控,有很多人都牺牲小我,为了大我,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的。
如何判断经济是否复苏
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次贷危机影响将向实体经济进一步扩散,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和俄、印、巴等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7年增幅回落1.1个和1.5个百分点。同时,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有所加剧。对于全球经济走势,有的专家认为,本轮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调整,而有的则认为,经济增长下滑将在今年年底前企稳,全球经济明年会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尽管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仍存在分歧,但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胀加剧短期内已成定局,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 从国内看,促使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明显增多。一是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落。受国际需求减弱、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降低。根据美国的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含香港)对美出口仅增长1.8%,值得重视。二是消费实际增长将放缓。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偏低和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大大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明显降温,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乏力。三是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受出口和内需增长回落的影响,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加上银根收紧、股市融资规模缩小、企业利润增长回落等因素使投资资金趋于紧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估计下半年扣除投资品价格指数后的投资增长在15%左右。尽管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动投资增长,但改变不了投资增长整体趋缓的趋势。 总体看,我国经济在2007年前三季度达到12.2%的增长高峰后,去年四季度已经显现高位回落势头。今年上半年,经济周期性、趋势性下滑态势更加明显,全年经济增长将继续平稳下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步入下行通道的同时,物价涨幅明显升高,国民经济从“高增长、低通胀”正向着“高增长、高通胀”甚至“低增长、高通胀”发展。 有关机构对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见表1。 表1:部分研究机构对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 增长率单位:%指 标 国家信息中心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 国内生产总值(GDP) 10.3 10.3 10.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4.5 26.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5.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7 12.4(实际增长率) 19.0 外贸出口 20.0 20.0 19.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7.0 7-7.5 7.1 M2 17.7 16(目标值) 16.3 如何看待当前的增速回落?我们认为:第一,在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从内外因素考虑,增速回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全年能保持10%左右的速度,是符合宏观调控的导向和要求的。宏观政策应保持稳定和连续。第二,不少机构预测,2009年的经济景气并不乐观,甚至会进一步回落,因此,也要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回调幅度过深。为此,要高度关注出口和投资实际增速的变化,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关注就业情况变化,关注可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经济、金融危机,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力度和导向。
世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速2%,中国经济增速为何不降反增?
世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速2%,中国经济增速为何不降反增?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显著冲击世界经济、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令全球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4.9%。在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经济地平线迷雾重重的时刻,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也受到了强烈的关注。世界银行于9月28日发布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形势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2%,比6月初预计的1%上调1个百分点。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就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济回暖气息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感受到。除世界银行外,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日前也更新其全球宏观展望报告,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1%上调至1.9%。标普全球评级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速高出平均水平,预计未来3年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平均为5.5%。
韧性好,中国经济为国际社会广泛看好。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迎来艰难时刻。但“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顶住了冲击、扛住了压力。统计数据显示,尽管疫情来势汹汹,但中国经济二季度已实现强势反弹,增速从一季度的-6.8%升至3.2%。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稳定复苏,主要指标继续回暖。强大的韧性助力着中国经济破“疫”复苏,也为国际社会广泛看好。
动能强,中国经济为国际社会广泛看好。让一切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的动力竞相迸发,中国经济将花开四季。近年来,从5G、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形态,到移动支付、无人零售、在线缴费等新型生活方式,中国经济新动能日趋强劲。截至今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3.09亿,成为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不断积聚的新动能,让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气十足。
潜力大,中国经济为国际社会广泛看好。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既要看当前态势,更要看中长期支撑。中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有9亿劳动力,有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有1亿多市场主体。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40亿。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拥有全球最活跃和多元开放的消费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随着“互联网+”不断推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正为稳定畅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作出着积极贡献。可以肯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将充分释放。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中国将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