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近新闻 > 正文

最近新闻

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hacker2022-09-05 18:20:28最近新闻144
本文目录一览:1、四川经济发展迅速,那么各市的发展水平如何?分别是几线城市?2、

本文目录一览:

四川经济发展迅速,那么各市的发展水平如何?分别是几线城市?

四川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与云南、贵州、重庆、西藏、甘肃和陕西接壤,全省总面积约48.6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4个福建省那么大,常住人口有8341万,是我国的人口大省。这些年尤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经济发展十分迅速,2018年四川GDP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达到了40678.13亿元,位居全国第六,是我国西部地区GDP最高的省份。

四川全省共下辖有2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地级市18个,自治州3个,是我国地级行政区最多的省份之一。这21个地级行政区分别是 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 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以及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 。

2018年四川各市州的经济情况如下,其中省会成都的GDP最高,达到15342.77亿元,约占全省的37.7%,可谓是“一城独大”,成都也是全国省会首位度最高的城市。除了成都之外,其它城市的发展比较一般,排名第二的绵阳,GDP也只有2303.82亿元,不到成都的1/6。而从发展水平来看,各市州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偏低,除了成都的人均GDP超过全国,其它城市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待提高。

那么这21个地级行政区又分别是几线城市?根据第一 财经 ·新一线城市研究发布的2019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四川21个地级行政区分别是以下几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成都

三线城市:绵阳

四线城市:南充、德阳、宜宾、乐山、泸州、眉山

五线城市:内江、达州、广元、凉山、遂宁、广安、自贡、雅安、攀枝花、甘孜、阿坝、巴中、资阳

从四川省上榜的城市来看,大部分都是四五线城市,只有成都一座新一线城市,绵阳一座三线城市,这也客观反映出四川发展不平衡,成都在省内的地位强势。当然,对于这份榜单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其实国家对城市的划分并没有所谓的几线城市,有的只是行政上的划分,比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等,或者按照人口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等。所谓的几线城市,更多的是由一些房地产商、投资商和有关机构制定的市场战略而划分的,因此对于第一 财经 ·新一线城市研究公布的这份榜单,权威性不足,参考意义更大,因此我们不必过于在意。

总之,不管四川各市州是几线城市,还是希望它们未来发展越来越好!

2019年前三个季度,四川的GDP位33892.94亿元,全国排名第6,同比增长7.8%,增速排名全国第6,高于全国的6.2%增速,前2018年人均GDP为4.89万元,全国排名第20,低于全国GDP6.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4万元,全国排名第21,低于全国2.82万元。所以虽然四川的GDP增速快,总量高,但是人均指标排名靠后, 四川整体经济水平只能算中等。

四川各市发展

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四川是省会首位度排名靠前的省份,成都的首位度排名全国第5,仅次于银川、长春、西宁和哈尔滨。2018年成都的GDP占四川省GDP的37.7%,是典型的一家多大,其他市不强的局面,2018年成都GDP为15342.77亿元,第二名绵阳的GDP为2303.82亿元,四川GDP第一名是第二名的6.6倍。

GDP在1000亿以上的有16个城市,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 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资阳市、凉山。

GDP百强市,成都只有一座城市入选。

综上所述:四川是一家成都独大,其余各市经济实力一般。

四川各市城市等级

四川辖下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城市等级如下:

四川农村发展最快,简直是日新月异,交通畅达,民居一流,依山傍水,环境幽静安怡舒适,好一幅朴实浪漫清新美丽乡村风景图,让人凭添许多遐想:难道这是人间仙境?请君到川东北和川南一带漫游,体验,感受纯美农家风情,让你醉心不思归,拴心再难走。

从经济规模看,四川是全国第六大省份,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五省之后。其GDP总量于2018年首次突破了4万亿元。但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却并不是很高,2018年其人均GDP是4.89万元,全国6.46万元的人均水平相比,低了约25%。

同时在四川21个省辖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非常大。众所周知,成都在四川的地位是一城不大。其2018年的GDP为1.53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3,接近40%。

看到这个数据之后,你就知道一个拥有21个省辖市的省份省会城市就占了接近40%,那么其他地市经济发展真的好不到哪里去。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普通地市和成都之间的差距确实太大了。排名第二的绵阳市GDP总量只有2300亿元,和成都相比,连一个零头都还不如。从总量上来看,排名省内第二至第九的地市GDP总和,才勉强和成都是相当。你说这个差距有多大?

再来看人均GDP水平。说过了,全省的人均GDP是4.89万元。在21个省辖市中超过或者达到这个平均水平的为数不多,有成都、德阳、乐山、攀枝花等4个城市,绵阳、自贡、宜宾3个和全省水平较为接近。而达到全国6.46万元水平的只有成都和攀枝花两个。

因此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除了成都和攀枝花(钢铁工业发达),以及德阳、绵阳等几个城市发展较好之外,其他的城市发展很一般。而人均GDP只有3万元或者更低的地市还有好几个。地处秦岭山脉南麓的巴中人均GDP还不到2万元,这个水平确实属于非常低的。

如果从城市分级来看。除了成都,其他的等级并不高。根据第一 财经 的研究,连三线城市也只有绵阳一个,其余的都是四线、五线城市。

一个一城独大的省份,你也不要指望普通的地势能够发展的多好。这种例子不仅有四川,甘肃、青海、宁夏、黑龙江都是。

2018年度,四川省的GDP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第六个踏入4万亿俱乐部的成员,GDP增长率达到了8%,在全国排名第8,应该说四川无论是总量还是GDP的增速整体而言都是比较可观的,位居全国前列。

各市的发展水平如何?

虽然四川的总量和增速都很不错,但是四川省内部发展是极其不均衡的,四川省共有21个地级城市,2018年排名第二的绵阳,其GDP上不做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的六分之一,差距之大,位居全国各省之首。四川省目前整体的形式就是一超多弱,一个成都市超级强大,其余的20城均属于较弱的地位,以绵阳的2300亿为例,虽然拿到其他省份,除了少数几个(宁夏、西藏、海南、青海、甘肃及新疆外),基本都排不上号。在人均方面,也是成都遥遥领先,除了攀枝花市,其余各市与成都的差距极大。

分别是几线城市?

四川省目前一共有18个地级市,分别为:成都市、绵阳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资阳市、宜宾市、南充市、达州市、雅安市、广安市、巴中市和眉山市。另外辖3个自治州,分别为阿坝藏族自治州、甘牧藏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按照第一 财经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这21个行政区域中:

一线城市1个 :成都市:

二线城市0个 :

三线城市2个 :绵阳市、南充市

四线城市8个 :乐山市、德阳市、宜宾市、泸州市、眉山市、内江市、遂宁市、雅安市

五线城市10个 :凉山彝族自治州、达州市、资阳市、攀枝花市、广安市、自贡市、广元市、阿坝藏族自治州、巴中市、甘牧藏族自治州。

从城市级别的分布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四川省目前的发展市极其不均衡的。

四川经济发展的确不错,近日公布的2019年三季度GDP数据来看,四川在各大省份之中排行第四,GDP33892.94亿元,增速7.8%,不管是整体表现还是增速,都属于全国领先范围,但四川各城市的发展不够均衡,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成都市实现生产总值1.53万亿,名义增速10.46%,GDP总量全省第一;绵阳市实现生产总值2303亿元,名义增速11.04%,GDP总量全省第二;德阳市实现生产总值2213亿,名义增速12.92%,GDP总量全省第三;宜宾市实现生产总值2026亿,名义增速9.7%,GDP总量全省第四;南充市实现生产总值2006亿,名义增速9.75%,GDP总量全省第五……

那么从数据的角度来说,成都市算是独占鳌头,但是,也正因为成都的独占鳌头,其余各式也就难以入眼了,从新的城市级别来看,成都属于新一线城市,而绵阳却直接成了三线城市,这意味着差别太过巨大。

排名第一的成都市去年经济总量是第二名绵阳市近7倍,这中间的差别就算10年,也不可能达到成都的底部,至于各大城市属于几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成都;三线城市:绵阳;四线城市:南充、德阳、宜宾、乐山、泸州、眉山。

客观的讲,四川省成也成都,败也成都……

是四川发展迅速,而是成都发展迅速。

四川作为市州最多的省份,城市分级却普遍较低,除了新一线的成都和三线的绵阳以外,全都是四线和五线。

四川最优质的资源整合于成都,因此成都的首位度令所有省会瞠目。

省内老大GDP总量是老二的七倍,如此奇景全国无二,未来优势会加速递增。毕竟基数摆在这里,未来几年,成都每年的GDP增量都相当于省内一个中游城市的全市经济总量。

单看GDP增速,省内是有比成都快的。但要先看看规模差距,成都15000亿哪怕只增长7%也有上千亿的增量,而1500亿城市增长10%也才150亿,未来每年以千亿级的差距在扩大。 这样的格局之下,相比成都而言,四川其他城市真的发展迅速吗?

之所以近几年感觉变化大,是因为城建在翻天覆地,收入在增长,这是眼睛看到的巨大反差。但这不仅仅是四川,而是全国都这样,东部地区的很多县城都遍地盖楼大厦和双向8车道了,甚至有奢侈品品牌入驻。但这些相比于核心城市,仅仅是进步,而不是迅速。

因为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本身就全面,发展起来自然也是全方位的。所以其他城市看似进步很大,但比起成都的资源密集度真的是凤毛菱角。如果说四川发展迅速,那么程度的分值就要占到75%以上。

1、四川省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六位

2018年四川省的GDP是40678亿元,全国排名第六位 ,从总量排名来看是比较靠前的,排名在前面五位的是广东省9.73万亿、江苏省9.23万亿、山东省7.65万亿、浙江省5.62万亿、河南省4.8万亿。

四川省经济总量比较靠前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基数较大,2018年常住人口8341万 ,全国排名第4位,而排名在前面的广东、山东、河南三个省份的经济体量都在四川前面。经济总量大主要还是依靠的人口基数较大。

2、人均经济水平较低

2018年四川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1元,全国排名第21位 ,人均GDP7387美元,全国排名20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7000美元到8000美元区间的省份就包括了湖南、海南、河南、新疆、四川、安徽、河北、青海、江西和山西10个省份。这些省份也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3、经济增速全国排名第8位

2018年的GDP实际增速是8%,全国排名第八位, 在他前面的就是西藏、贵州、云南、江西、福建、陕西和安徽;2017年四川省的GDP增速是8.1%,全国排名第六位。

2019年前三季度四川省GDP为33892亿元,实际增速为 7.8%,全国排名第6位,而实际增速达到了9.85%,全国排名第十位。

3、省内城市分级

一线城市(全国4个): 0个 ;

新一线城市(全国15个): 1个 :

上榜城市:成都。

二线城市(全国30个): 0个 ;

三线城市(全国70个): 1个 ;

上榜城市:绵阳市。

四线城市(全国90个): 6个 ;

上榜城市:南充市、德阳市、宜宾市、乐山市、泸州市、眉山市。

五线城市(全国128个): 13个

上榜城市:内江市、达州市、广元市、凉山彝族自治州、遂宁市、广安市、自贡市、雅安市、攀枝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巴中市、资阳市。

四川省共21个地级市,其中是有省会成都是新一线城市,而二线城市 没有一个上榜的城市,三线城市只有1个上榜城市,四线城市6个,五线城市13个,说明四川发展非常不均衡,省会已经是新一线城市中的佼佼者,但是其他的大部分城市是在四五线城市的。

但是,如果不侧重发展成都市,均衡发展有可能吗?会更好吗?

小招邀请了社区达人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已经公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GDP排行榜来看,四川省GDP总量排名第6,增速8.0%,排名第6。不论总量还是增速来看,都是全国前列。

全省的整体发展确实比较迅速,细看各市发展就表现不一。2019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并没有完全公布,以2018年全年GDP来看。

从增速上看,绵阳、德阳、宜宾、南充、甘孜的实际增速都达到9%,都远远超过2018年全国GDP增速的6.6%。

从总量上看,成都是四川发展最好的城市。成都的GDP总量在2018年,位列全国第8位,而它8%的GDP增速更是在全国GDP总量10强城市中位列第一。2008年,成都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14名,10年后位列全国第8,前进了6位,排名近乎缩减一半。

四川省城市等级划分方面主要参考的是第一 财经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榜单。

具体榜单如下:

新一线城市有成都

三线城市有绵阳

四线城市有南充、德阳、宜宾、乐山、泸州、眉山

五线城市有广安、自贡、雅安、攀枝花、甘孜、内江、达州、广元、凉山、遂宁、阿坝、巴中、资阳

四川省,陆地面积48万平方千米,全国排名第5。全省分为21个市州,8300多万常住人口。境内地形复杂包括丘陆、盆地和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民族多样化,面临的发展难点非常突出和复杂。

一、各市州发展现状

就目前面言,中西部省份普遍的发展思路是集中资源发展省会,然后再带动发展周边地区,四川省也不例外。成都占比全省经济总量高达38%,省内老二都不到其零头,足以说明省内市州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 从上表来看,成都一骑绝尘,1.5万亿的GDP总量,是排名靠后的14个市州之和。 其余20个市州截止到今年5月,仍有29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及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仅凉山州辖16个县中便集中11个深度贫困县,将近97万彝族同胞属于深度贫困人口。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基建落后与缺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全省大部分地区缺少工业与产业,经济建设与 社会 发展程度极其缓慢。 也就导致全省除成都外,仅有绵阳、攀枝花、德阳等少数几个城市称得上尚可,基余城市均为欠发展地区。

二、地区之间的分级

作为强省会的成都以1.5万亿的GDP总量位居新一线城市之首,在国际上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中西部各城市中,综合实力位居首位。

至于其余市州就差强人意了,除去绵阳可以称得上三线城市之外,其余基本都四线五线或不入线之间。这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现状,除去省会城市之外,省里没几个城市属于高线城市,基本属于被遗忘的一群。而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又特别突出而已。

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①、丰富的自然资源②、生态较好

可以发展旅游业③、西部大开发战略④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二、不利因素

①、深居内陆

市场相对不足②、水资源短缺③、科技相对落后

④教育水平相对有限

西南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比东部地区明显落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海上贸易的丰厚利润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早(早在清朝时期就开放通商口岸)

外国投资较多

大中城市比西南地区多 吸引大学生、白领、高端消费者

西南地区的经济

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536.7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353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519.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486.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128元。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058.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311.7亿元;公共财政支出6784.3亿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77.5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1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2%。

201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6.7万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8.5万公顷;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0.8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31.5万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3374.9万吨;油料产量300.8万吨;烟叶产量22.5万吨;蔬菜产量4069.3万吨;茶叶产量23.4万吨;园林水果产量759.7万吨;中草药材产量42.3万吨。全年生猪出栏7445.0万头;牛出栏278.7万头;羊出栏1632.7万只。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9.94万公顷,水产品产量132.63万吨。

工业

2014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409.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7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559.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897.2亿元,实现净利润2046.3亿元。

建筑业

2014年,四川省完成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225.4亿元。拥有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545个,实现利税总额561.4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3362.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544.2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

2014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65.8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348.8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317.0亿元。 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137.1亿元,其中商品零售额5700.9亿元。

对外经济

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106.5亿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80家,累计批准10472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102.9亿美元。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10家。年末驻川外国领事机构12家。全年进出口总额702.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48.5亿美元;进口额254.0亿美元。

金融业

截至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282.0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3884.1亿元。共有保险公司76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060.6亿元;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373.9亿元。 共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19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2家、证券期货营业部336家。年末有证券投资者账户800.3万户,全年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6.3万亿元。 2013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达1172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95.3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27.82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97.7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0:42.9:41.1调整为16.2:42.0:41.8。云南人均生产总值(GDP)达25083元(折合4050美元),比上年增长11.4%。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5397.48亿元,占云南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13年,财政总收入达29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云南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增值税完成147.68亿元,下降0.2%;营业税完成418.58亿元,增长22.9%;企业所得税完成146.33亿元,增长7.7%。云南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09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1.7%、15.1%、12.5%、3.9%和76.9%。

第一产业

2013年,云南农业总产值达305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农业产值1639.40亿元,增长6.6%;林业产值293.25亿元,增长12.1%;牧业产值962.55亿元,增长5.7%;渔业产值70.41亿元,增长1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0.43亿元,增长9.4%。

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1824万吨,比上年增长4.3%。油料产量60.7万吨,比上年下降3.4%;烤烟产量103.9万吨,下降6.5%;蔬菜产量1625.4万吨,增长10.4%;园林水果产量571.5万吨,增长11.9%;茶叶产量30.2万吨,增长11.1%;鲜切花产量80.5亿枝,增长12.1%。

2013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357.44万吨,比上年增长3.4%;牛奶产量54.51万吨,增长1.5%;禽蛋产量23.24万吨,增长5.0%。

第二产业

201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76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增加值3470.66亿元,增长1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528.14亿元,增长7.4%;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42.53亿元,增长16.3%。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107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25.32亿元,增长23.6%。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12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1.6%。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1954.62亿千瓦小时,增长27.4%;粗钢产量1884.80万吨,增长23.5%;钢材产量2053.92万吨,增长28.4%;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00.42万吨,增长4.9%;水泥产量9009.16万吨,增长15.6%;卷烟产量757.55万箱,下降1.4%;成品糖产量236.52万吨,增长14.9%。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1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实现利润549.08亿元,增长5.5%。

第三产业

2013年,云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6.01亿元, 比上年增长14.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40.36亿元,增长13.8%;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5.65亿元,增长14.5%。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业零售额499.73亿元,增长19.8%;零售业零售额2679.02亿元,增长14.1%;住宿业零售额40.99亿元,增长3.7%;餐饮业零售额517.83亿元,增长9.4%。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4.9%,汽车类增长13.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3%,日用品类增长29.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4%,化妆品类增长17.0%,金银珠宝类增长22.6%,家具类增长31.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7.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5%。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273.51亿元,比上年增长9.1%。

2013年邮电业务总量402.61亿元,比上年增11.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85.4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46.92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38.4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99.98万户,年末达到3395.76万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404.6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2354.87万户(含无线上网卡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

2013年,云南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9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0691.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968.32亿元,增长15.8%;年末云南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578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2013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2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7.37亿元,增长18.6%。2013年支付财产险业务赔款78.78亿元,增长22.7%;寿险业务给付26.47亿元,增长23.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16.81亿元,增长16.5%。

2013年云南企业(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融资255.9亿元,比上年增加245.9亿元。年末云南有上市公司28家,总股本190.20亿股;总市值2066.09亿元,比上年增加77.59亿元。 2014年,贵州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51.0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639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295美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78.40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达2132.1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6.4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42.13亿元。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1.06元。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1.22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8.21元。

农业

2014年,贵州省种植业完成增加值867.07亿元。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增长。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3.84万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8.19万公顷,茶叶种植面积37.35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138.50万吨,为近五年最高水平。油菜籽、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较快增长。

畜牧业

2014年,贵州省畜牧业完成增加值330.02亿元,肉类总产量202.0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65.55万吨,牛肉产量14.68万吨,羊肉产量3.75万吨,禽肉产量14.84万吨,牛奶产量5.71万吨,禽蛋产量16.20万吨。年末生猪出栏1845.27万头,生猪存栏1600.57万头。

工业

2014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1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737.96亿元,比上年增长7.1%;集体企业增加值3.89亿元,下降16.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917.08亿元,增长1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75.05亿元,增长12.7%。全省19个重点监测的工业行业中,18个保持增长,11个增长达到两位数。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重点行业增长稳定,分别比上年增长13.7%、8.8%、8.8%和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20.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6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539.40亿元,增长9.4%。

建筑业

2014年,贵州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有841户,比上年增长24.0%;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工程结算收入155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实现利润总额46.80亿元,增长45.5%。

对外经济

2014年,贵州省进出口总额达108.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出口93.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5%;进口14.17亿美元,增长0.9%。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2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0.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4%。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引进省外项目2341个,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旅游业

2014年,贵州省接待旅游总人数达32134.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2049.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50万人次,增长10.1%。全年旅游总收入289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金融业

截至2014年末,贵州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263.26亿元,比年初增加1998.2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368.30亿元,比年初增加2244.05亿元。全省共有上市公司21家,市价总值4002.23亿元,比上年增长67.7%。全年证券市场累计筹资390.12亿元,比上年增长46.4%。证券、期货投资者累计开户66.38万户,比上年增长7.1%;证券、期货成交金额11971.59亿元,增长9.6%。 综述

2014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859元(7791美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1.8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281.7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03.72亿元。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90元。

工业

1933年重庆有近代工厂和手工工场415家;截止至1936年,四川同类工厂仅583家,重庆占四川厂家总数的71%,资本数、工人数均占全四川省2/3以上,在四川,乃至西南,重庆仍是工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城市;商业在重庆的主导地位,重庆城内有商业行业27个,店铺字号3058家,而同期各类工厂仅400余家。

时至今日,重庆直辖市仍然是西南最大的商贸中心城市。

重庆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175.8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6.3%。工业总产值21520.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8722.5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82.5%;实现利税总额2112.19亿元;实现利润1169.87亿元;总资产贡献率15.2%;产品销售率97.9%。

农业

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61.03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63.8万亩,粮食综合单产340.3公斤/亩。油料播种面积449.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062.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514.9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70.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44.5万吨,连续7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全年谷物产量796.8万吨。其中,稻谷产量503.2万吨;小麦产量27.0万吨;玉米产量256.0万吨。

金融

201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25.27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3.8万亿元,分行和法人机构达到95家。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5160.11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0630.69亿元。全市共有证券法人机构1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60家,证券分公司13家。境内上市公司40家,总股本377.83亿股,股票总市值4456.67亿元。全市共有保险法人机构3家,营业性保险分公司43家。保费总收入407.26亿元。 2014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6亿元,增长12.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亿元,增长30.8%;完成税收收入174.1亿元,增长1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71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6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农业

雅鲁藏布江谷地

西藏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带。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在复种区耕作土壤的潜在肥力和较大肥力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较强。到1998年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园田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按农业人口的劳动力平均,每人接近一亩。在土质改造方面,进行黏掺沙、沙掺粘,种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机肥料,使部分土壤质地得到改良。

2014年,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再获丰收,全区粮食产量达98.5万吨,创历史新高。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5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7万亩,新增改良黄牛16.5万头。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加快,占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达到2937家、增长55%。全面启动建设353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素有西藏粮仓之称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起拉孜,东至桑日,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处达200公里,窄处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地、市的22个县和5个国营农场,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工业

2012年,西藏自治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1.32亿元,增长9.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1.51亿元,增长17.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8.8%。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增长10.0%;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0.57亿元,增长4.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20.96亿元,增长22.0%;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7.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4.49亿元,增长8.4%。

2014年,西藏自治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36亿元、增长13.5%。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缴税收46亿元。藏青工业园招商引资项目近100个,入园企业103家,实现产值17.8亿元,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天然饮用水产业签订战略投资合作项目16个,总投资36亿元,产量突破30万吨,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不利条件和有利因素。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新疆、青海、陕西、宁夏、甘肃10省 市区。占地49.1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51.15%;人口2.72亿,为全国的22.7%,人均占地为全国平均数 的2.46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瞩目。然而,中国东 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均衡的发展。加 快西部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世纪末中国党和政府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然而,西部地 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构成了影响其经济加速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基础差,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经 济水平更加落后;�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偏大、工业基础脆弱、第三产业更是极不健全;�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多,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较差;� --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地、沙漠,耕地面积小,自然条件差;� --西部地区交通不便,通讯设施不足,信息交流落后;� --国家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涉及数十万林业工人的就业和安置;� --国家将要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将涉及3000多万农业人口的就业和安置问题。 尽管西部地区存在上述诸多发展制约因素,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是西部地区一笔巨大的 财富。表1为西部地区主要优势资源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 ,西部地区虽然疆域辽阔,但人均耕地并不占有太大优势。其主要优势资源为森林资源、草 地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特别是西部地区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到全国80%, 其中仅四川省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就达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5500亿千瓦·小时。此外,西 部地区的锂、镍、汞、钒、钛、甲盐、石棉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占全国80%以上。仅攀西地区 已探明矿产就有44种,其中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4%和95%,磁铁矿资源居全国第二位。

西南地区矿业发达吗

西南地区有矿山企业21073个,直接从业人员有130多万人,年产矿石约80318×104t,产值约553.4亿元(表2-8)。

表2-8 西南地区2002年矿石产量和产值

西南地区的矿业产值约占全国的8.2%。尤以煤炭和天然气为大,约占其总产值的38.2%。黑色金属、采盐业和有色金属采矿业规模也较大,约占总产值的41.9%,其他非金属建材矿业占19.9%。川滇黔交界区产煤为全国12大产煤片区之一,位居第5位。四川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黑色金属、采盐和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17.6%,13.7%和10.6%,非金属矿产值占全国的8.7%。

西南地区矿业经济已成为各省的支柱产业。云南省矿山数为6477个,年开采矿石1.43×108t,矿业产值81.56亿元,利润2.77亿元,税金6.84亿元,从业人数323626人,矿业产值占全省经济总值的31.06%。其中能源矿产矿石量2930×104t,产值27.15亿元,利润1.07亿元,税金2.43亿元,从业人数101993人;金属矿产矿石量2250×104t,产值35.21亿元,利润0.728亿元,税金2.918亿元,从业人数86612人;非金属矿产矿石量9120×104t,产值19.24亿元,利润0.977亿元,税金1.489亿元,从业人数135021人。矿产品销售产值超过亿元的矿种有煤矿26.95亿元,铁矿2.64亿元,锰矿2.37亿元,铜矿5.93亿元,铅锌矿12.47亿元,锡矿7.37亿元,金矿2.59亿元,盐矿1.97亿元,磷矿3.48亿元,水泥用灰岩2.80亿元,建筑用灰岩3.38亿元,砖瓦用粘土3.85亿元。该省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及磷化工等矿产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著。与全国相比,云南省有色金属和磷化工矿产仍是传统的优势开发矿产,同时亦是全国最大的磷矿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生产地,在西南地区和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省已初步形成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非金属等较为完整的矿产开发利用体系,逐步建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大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如攀西黑色有色稀土矿产资源基地,川南能源化工建材矿产资源基地,川东北川中能源建材矿产资源基地,成都化工建材矿产资源基地和川西高原有色稀有贵金属矿产资源基地。2002年,该省开发利用矿产90种,开采利用的矿产地约600处,矿山企业6037个,年产矿石总量:固液态矿石17238×104t,列全国第12位,其中硫铁矿、磷矿、岩盐、芒硝、铅锌矿、铁矿等大宗矿产的产量名列全国前茅;产天然气53.72×108m3,列全国第1位。该省2002年原矿产值118亿元,列全国第10位,占工业总产值的6%;矿业加工产值526亿元,占该省工业总产值的33%。钛铁矿精矿、富磷矿、铅锌矿、轻稀土精矿等矿石产品和钢材、五氧化二钒、食盐、元明粉、优质石材、化工原料等大量销往省外或出口。

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业长期以来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多年占该省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优势矿产的开发,使贵州成为西南最大的煤炭输出基地,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铝工业、锰系铁合金、钡盐生产基地。矿产的开发,不仅促进了贵州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煤炭开发为南方十多个缺煤、少煤省区提供了大量能源,优质磷矿石和磷加工产品销售国内20多个省(市),铝与锰系铁合金产品满足了国内大量需求,汞、锑、碳酸钡不仅满足国内所需,历年还有较多出口,汞(水银)出口量长期位列全国第1位,碳酸钡出口量近几年占据世界1/3的市场,贵州开采加工的各种矿产品,多年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1/3以上。特别是以煤、磷、铝、重晶石、锰等为主的矿业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势矿种的开采及加工产品在今后较长时期,仍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市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矿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

重庆市共有矿山3041个,矿山企业从业人数213553人,其中国有矿山77334人,其他矿山136219人。2004年生产矿石17215.67×104t,天然气42.5×108m3,煤层气1.52×108t,矿业产值达1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6%。矿业及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加工制品业产值35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1%。单矿种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煤(68.4亿元)和天然气(31.2亿元);1亿~10亿元的有砖瓦用页岩(6.5亿元)、水泥用灰岩(8.32亿元)和建筑用灰岩(2.8亿元)。这5种矿产总产值达117.22亿元,占全市矿业总产值的85%。2004年,该市有天然气生产井44口,产量达到42.39×108m3,其中市内消费25.43×108m3,向周边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省供气19.96×108m3;生产原煤3500×104t,满足了市内电力、工业和农村生活用煤需求。煤层气资源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性开发;该市地热资源总量6.06×1012kJ/a,相当于1.68×108kW电能,可采资源量为0.507×108m3/a。矿泉水资源丰富,以重碳酸盐型为主,属低矿化、低硬度、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地下水成分单一,为低矿化度淡水,天然资源量约为46.8×108m3/a,可开采资源量为24.2×108m3/a。目前井采量、引流量不到可采资源量的10%,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资源分布不均。金属矿产资源锶矿具有埋藏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开采成本低等优势,年产天青石精矿15×104t,产品占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销往国内和亚洲市场,经济效益显著。秀山、城口锰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20%左右,已形成年产锰矿石40×104t的生产能力,锰粉、电解金属锰、硅锰合金等深加工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南川、武隆等地的铝土矿现已开始开发利用,中国铝业集团正在南川筹建80×104t/a氧化铝生产线。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较好,主要有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灰岩、砖瓦用页岩、岩盐、熔剂用灰岩、玻璃陶瓷用砂岩等。非金属矿产采选业及制品业共创产值76.32亿元,出口创汇8130万美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玻璃和玻璃纤维等产业已跻身全国前列。2004年水泥产量达1410×104t;毒重石矿石5.7×104t,其中原矿卖出3.6×104t,粗加工成钡矿粉出售1.6×104t,深加工成钡化物的仅0.5×104t。重庆市矿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骨干行业。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矿业发展速度较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藏矿业开发总产值3.9亿元,占区内工业总产值的22.1%。目前投入开发的矿种有22种,包括煤、高温地热、铬、铁矿、铜、锌、铅、锑、锡、金、硼、盐、水泥用灰岩、石膏、饰面大理石、高岭土、火山灰、饰面花岗石、自然硫、水晶、仁布玉、矿泉水。其中具有一定开采规模的矿产为铬铁矿、砂金和硼。3种矿产产值占开发利用矿种全部产值的85%以上。主要矿种的产量、产值为:铬铁矿16.21×104t,总产值11994.90万元;黄金882.42kg,总产值6933.72万元;硼矿1.63×104t,总产值2915.92万元;煤炭2.17×104t,地热发电量1.01×108kW·h,铜0.09×104t,锑0.28×104t,铁矿石0.96×104t,水泥用灰岩18.60×104t,水泥用粘土1.50×104t,矿泉水1100t。铬铁矿、铜、铅锌、锑、硼等矿产品主要销往外省区,其他矿产品主要直接用于本区经济建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蓝殇怀桔(2022-09-06 01:47:38)回复取消回复

    95.65亿元,增长14.5%。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业零售额499.73亿元,增长19.8%;零售业零售额2679.02亿元,增长14.1%;住宿业零售额40.99亿元,增长3.7%;餐

  • 怎忘午言(2022-09-05 18:43:08)回复取消回复

    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四川省目前的发展市极其不均衡的。四川经济发展的确不错,近日公布的2019年三季度GDP数据来看,四川在各大省份之中排行第四,GDP33892

  • 泪灼命轴(2022-09-06 00:32:43)回复取消回复

    总市值2066.09亿元,比上年增加77.59亿元。 2014年,贵州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51.0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639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29

  • 惑心笙沉(2022-09-06 03:18:31)回复取消回复

    排行第四,GDP33892.94亿元,增速7.8%,不管是整体表现还是增速,都属于全国领先范围,但四川各城市的发展不够均衡,这是不争的事实……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成都市实现生产总值1.53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