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乡村三轮车去救援(三轮车救援汶川是哪里人)
本文目录一览:
- 1、四川地震日照10人开着三轮去四川抗震的电影名字是什么
- 2、汶川大地震
- 3、你对“5.12”大地震救援工作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有什么感想?
- 4、五征三轮车为什么是国家一级文物
- 5、汶川地震中有个最牛救援队,他们去四川走的哪条国道?拜托了各位 谢谢
- 6、汶川大地震的感人的坚强的事例!急!!!
四川地震日照10人开着三轮去四川抗震的电影名字是什么
《日照好人》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纷纷到达前线救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受灾群众。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皂湖村的十位农民,第一时间自发地驾驶自家农用三轮车,经历三天四夜,行程三千公里奔赴救灾前线。
他们在大灾面前显现出来的人类所独有的团结和温情特质让我们感动,他们用自己纯真质朴的行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史上最牛救援队”。
汶川地震后,他们又积极参与到汶川灾后重建和玉树地震的救灾队伍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山东人民的仗义豪情。大爱无言,在北川灾后抗震救灾、灾后援建中,三万多名山东人民与北川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人间奇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影片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被人们称为“最牛救援队”——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十位农民工自驾农用三轮车赴汶川抗震救灾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再现了山东人民以及其他全国各地区人民的抗震救灾义举。
因为题材独特,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该片吸引了邵峰、李玉峰、李勤勤、于月仙、高川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出演,演员范雷也加盟其中,并担纲主演。
汶川大地震
512大地震中涌现的动人事迹不可胜数,也许这一则你还没用看到:
一则网恋和5.12大地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贵,四川映秀人;女友小文是广西人,两人在网上相识,相恋了。这段恋情却遭到了小文妈妈的强烈反对。最终爱情战胜了一切,小文离开妈妈去了映秀。小文在汶川地震中去世后,李贵特地从汶川来到广西,主动承担起照顾女友父母的责任,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使李贵被评为2008广西十大孝心人物。
• 扬子晚报5月6日报道 当亲情、爱情和爱情的结晶都被地震毁灭,生者,还有何情可依?一位汶川的青年,他的父母、未过门的女友以及她肚子里的生命一起震亡后,他走向女友远方父母的身边,去尽自己的孝心。一场地震,远方的爸爸妈妈失去了女儿,却多了一位汶川的儿子……
永失我爱 女友避难的时候桥塌了
时光闪回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李贵所有的悲伤,都从那一刻开始,所有的思念,都从那一刻回溯。
家住汶川县银杏乡的李贵,在大姐夫的叫唤下,当天上午才从乡里来到县里帮着办点事。一阵猛烈的地动山摇之后,县城威州镇成为孤城。同一时刻的银杏乡,李贵家开在国道边上的小店里,家人们正一边搓着麻将一边照看生意。从都江堰经映秀去往阿坝州、九寨沟的车必经此路,小店的生意好,家人们没什么事都守在店里。剧烈的震动让他们猛地全奔出了屋子,路两边的山体也都在崩塌,唯有前方岷江上的公路桥面,是个较空旷的去处。乡里有16个人跑到了桥上避难,可是,桥突然间就断了,桥上的人全部掉入岷江激流,被冲得无影无踪。李贵家的父母、大姐、表姐、女友小文等一共6人遇难。
李贵和小文,是在网上相识的,“五年前无意中在QQ上加了她。当时也没怎么聊,只知道她是个远在广西的16岁女孩”,一年多后,一次心情不好酒醉后他给小文打了电话。小文那会已经在东莞混艺术团了,她跟李贵开玩笑说“想嫁人了”,李也半开玩笑地告诉她:“你过来,我找个人家把你嫁了!”
2006年离婚后,李贵和小文在2007年6月确立了恋爱关系,但他们仍然从未见面。那年8月,李贵前往南宁接小文回汶川,“在南宁火车站,我们第一眼都认出了对方,网上的交流,早就太熟太熟了”。回想网恋的美好时光,李贵至今仍然觉得网络见证并保存着他们的这段恋情。李贵家震后成了废墟,所有的东西包括手机都在里面,“好在当时手机啊、摄像头啊,拍了不少照片都保存在了网络空间里”。
那次到南宁,李贵没敢再到乡下去见小文的父母亲,因为他从小文那儿知道,他们反对这样遥远的交往,“四川太远了,哪成呢”。
两人在汶川的日子快乐无比。在汶川乡下,女人多不工作。小文到家后,原来不常来串门的表姐们成天往李贵家跑,“亲戚们都喜欢找她玩”。李贵跟小文学普通话,小文就跟他学四川话,“她人聪明,学东西特别快”。李贵自己,也是个敢想敢试的人,承包过电站、沙场,在村里第一个买电脑、装网线。
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小文回家过年。正月十二要回汶川时,她骗妈妈说再去广东打工,路上手机没电了,着急的小文妈妈第一次打电话给了李贵:“小文是不是又跑你那去了,其实,我不是瞧不起你,真的是太远了我不放心。文文既然选择你,你要照顾好她”。
春节后,李贵就在317国道银杏段岷江桥头开了小卖部,也让小文有点事忙。那时他俩已经在计划结婚了。4月10日,小文家新房落成,她最后一次踏上还乡路。此时,小文肚子里已经有一个月的身孕了。她特别高兴地冲着李贵拍拍肚子,开心地叫:“知道这里有什么,有宝宝咯”。
10天之后,小文返回汶川,直至“5.12”,从此长眠异乡。
远赴广西 做“爸爸妈妈”的儿子
“大姐夫喊我到县城去,救了我一命。可我答应过小文的妈妈,却没能保护她。”李贵震后消瘦得非常厉害,颧骨明显地突起。
地震发生后,身在广西的小文父母联系不上李贵,小文妈妈就动身前往四川寻女。而李贵因为手机没了,通讯录也没了,小文家的电话同样没法打。李贵在小文姨妈的网络空间里留言相告,终于,姨妈来电告知小文妈妈快到都江堰了,“在都江堰和妈妈见第一面时,她就晕倒了”,那时都江堰到汶川一线正处于救灾最紧急之时,道路中断,寻亲无望。妈妈醒来后问了李贵一句话,“我女儿都不在了,你为什么还会来通知我”。李贵只是默默地给倒在床上的小文妈妈喂饭送水,“妈妈第一次跟我见面,知道我身上只有200元钱了,就让我去办张卡,说她回广西后给我打钱。她是一个很善良很善良的人。”
“妈妈只在都江堰待了两天,走的时候她说,你爸爸妈妈没了,我女儿也没了,你去广西吧,我们没了女儿,但还捡了个儿子”,处于极度伤痛之中的李贵,还没有想好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只是觉得“妈妈真好”。
相隔两地的日子里,李贵每天都给“爸爸妈妈”发一条短信:
“你们要保重身体,我这边忙完事情就过去看你们。”
“我会坚强起来,请爸爸妈妈放心。”……
这些短信,妈妈都留在手机里。
李贵觉得,小文走了,他跟“爸爸妈妈”的心,牵得越来越近,越来越亲了。
2008年6月,李贵第一次去了小文广西的家里。两个多月前盖好的新房子里,还挂着不少小文的照片。物是人非,他越发担心小文父母没了女儿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种甘蔗太辛苦了,我想着要拿到三万多元的遇难者补偿金,和两万多的政府贷款后,再借点钱,为爸妈在广西开家玉器店谋生”,李贵知道小文的姨妈就在中越边境的东兴口岸开设玉器店,颇有头脑的他觉得当地的玉器市场虽然店多,可多是无品牌的低端销售。他去了一趟北京,找上了专做玉石饰品的“女娲本纪” 加盟经营,交了近三万元的货款和加盟费后,对方才知道他是震中的受灾群众,免除了他1.5万元的合同保证金。
小文家盖新房时,17万元的建房款中有7万就是借的。小文还在时,就和李贵商量好,两人以后一起回家探亲时拿出2万元彩礼,算是帮家里承担一点建房的债务。可是妈妈当时就表示“彩礼的确是风俗,但你们创业还要用,不要给了”。
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李贵在广西已经小有知名度,今年初,他入选成为“2008广西十大孝星”之一。
生死相依 没有墓碑的爱情放进心里
2009年4月26日中午,李贵回乡经过映秀镇。在映秀镇路边的板房饭店里,他跟记者一起吃了顿中饭,“那边的店本来计划五一开张的,可是装修款还差一万多元,回来就是想办法再筹点钱过去的”。
板房饭店的一侧正是激流轰鸣的岷江,逆流而上十多公里,就是小文遇难的地方。吃饭时,李贵接了一个电话,“妈妈打来的,问我到哪了,吃饭了没”。这样的电话,一天至少一个。李贵抬眼望着近处的岷江水,告诉记者:“遗体找不到,墓也没有做”,如果竖墓碑,“那上面应该是:黄文球,生于1989年5月12日,卒于2008年5月12日”。原来,小文的忌日,就是她的生日。
让李贵更觉得是“天意”的,是小文遇难前4月7日在都江堰买的新手机的号码,末三位正是512。直到现在,李贵有时还会拨打小文生前用过的两个手机号码,“512这个号可能里面还有话费,一直没有停机,只是关机状态。另外一个她以前在广东用过的号,后来停机了。有一天我突然打通了,我挂了机,给机主发了条短信,向他表示抱歉打扰,还告诉他,这个号,曾经见证了一段爱情的开始。”
记者手记
重生就是寻求生活新的意义
又是一个自我心理重建的故事,这一次它表现为尽孝的方式。
和大规模外部力量的对口援建相比,灾区人们的心理重建,绝大部分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自救、自疗。对于李贵尽孝的故事,起初我只是留意到李贵失去爱侣后的心理,女友不在了,还能去向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友父母尽孝,确是难能可贵的美德。但观察李贵的全部创痛,他同时痛失双亲,家破财空,背负债务,生活的意义何在。去远方尽孝,另外一个层面亦是李贵开始新生活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支撑,既牵挂过往,更面向将来,去寻求生活新的意义。
尽孝是一个情感的出口,对李贵来说,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李贵的孝心,和“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不涉利益交换,没有深思熟虑,我更愿意将它视作是一种本能,爱的本能,超越血缘,质朴单纯。
你对“5.12”大地震救援工作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有什么感想?
5.12四川汶川强烈地震感人事迹动人瞬间:副县长全家被埋七口忍痛救人 北川县城的救援工作目前在艰难地往前走,记者今天在现场目睹了两名幸存者从废墟里被救出来。救援地点是在北川县县政府的综合大楼里。这个大楼原本是7层,受地震影响陷入地底下两层,今天早晨,北川县的一名副县长在找人的时候,听到了地震发生前位于第4层的一名幸存者微弱的求救声。获知消息后,江苏省盐城消防支队的特勤中队及时赶来,从早晨8点多就开始实施救援工作。 救援队员:勇敢专业细心 救援实录:11点多记者赶到现场,当时,那些特勤队员拼命实施救援。伤者所在的位置非常危险,无法用大型机械进行援救。前方救援人员只能像蚂蚁啃骨头一样,通过人工的方式,用所带工具刨了一个洞,一个多小时把这个洞刨开了,有三四十公分的宽度。刨开以后,救援队员进去,就和伤者沟通,叮嘱他千万不要睡觉,然后故意跟他说话大声喊他。最后到下午一点十分左右,终于把他从里面拽出来了。 记者感言:抢险除了勇敢,除了献身精神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专业技术。他们用了很多很小,但是很顶事的设备,能把东西给撑起来,避免把人夹住,避免垮塌,把人压着。还有电动的剪子,一瞬间就把钢筋剪开了。很多这样非常小巧的设备。今天是救援行动进行到第四天,可以说这位伤者是挑战了生命极限,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成功将他营救出来,救援队员们很高兴。 救援实录:第二位幸存者姓徐。他的情况比前面那个人的生命体征差一点。高压60,低压是30,血压情况不太好,心跳120,也属于不太正常。记者看了一下旁边有位女士在哭,她看了一眼伤者,认出那是她的爱人。当时就瘫倒在那,嘴里念着感谢解放军,救她的爱人。她也不断地呼唤着伤者,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住,这位女士一直在焦急地关注丈夫的消息。救援队员经过艰难地努力,终于把这位伤者给救出来了。伤者的手动了一下,出来之后,救援人员为他的脸上盖上毛巾,因为他在黑暗中待太长时间,救援人员担心伤者的眼睛被阳光伤着。特勤队员非常专业,他们在抢救伤员的时候,一只手始终托着伤员的腰往前走。因为他们担心伤者的腰椎受到伤害。地震中,腰椎最容易受到损伤,本来受了一点点伤,如果一震的话,就容易导致伤者瘫痪。 四川北川一副县长全家被埋7口忍痛救人 感人故事:记者注意到指挥现场搜救的一位北川县县政府副县长,他的家一共十口人,他父亲过生日的时候家里有七口人,一声巨响,房子垮下来,家人全部压在里面了。他有一个儿子,还在读书。为了抢救伤者,他的嗓子已经哑了,他说公务员就应该干这种事情。 感人故事:北川县里有一个小学的东区有一个孩子被挽救出来了,是因为三个老师抱在一起,就像窑洞式的屏障,把这个孩子保住了。老师们为了救孩子全牺牲了。 记者感言:北川地区的余震还在继续。然而,救援人员已经顾不上危险,一直往前冲。地震是很无情的,人是很渺小的,同时人又是非常伟大的。我们一队一队的战士拿着各种工具往里冲。还有15个乡镇,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有很多战士背着老人,还有一个战士是推着三轮车,拉着一个99岁的老太太往前走。刚从家里把他们接出来,往安全的地带转移。一路上,灾民们在往安全的地方走,抢险的人员往危险的地方去,在救人的时候,到处都是丁丁当当的声音。所以我感到人的精神是非常顽强的,也是非常可贵的。基本上今天这一块就是这样的情况。今天已经是救援行动进行到第四天了,对于废墟下急待救援的伤者来说,已经是在挑战生命极限了。
五征三轮车为什么是国家一级文物
和汶川大地震的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有关系,具体如下:
十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日照市莒县十个农民坐不住了!他们组成了抗震救援队,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在路上颠簸了四天四夜,奔驰3000多公里,赶到灾区抗震救灾。被他们的义举感动的万千网友,称他们为“史上最牛救援队”。十年后,救援队员刘中停、刘守桂重返四川震区,看一看被珍藏的“老伙计”三轮车,看一看那里的新变化。
十年前路上是着急,而今是高兴
2018年5月9日早上7点,在五征集团的赞助下,刘中停和刘守桂从日照出发,出山东后一路经过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到达四川。这次仍然是坐车前往,但不是当年的农用三轮车了;两天行程,也不是当年的四天四夜了;全程高速,亦不是当年只能走的路,一路惊险了。
5月10日上午,穿越秦岭,一个个隧道被甩在身后。回想当年的入川路,两位农民说,十年前翻越秦岭的那个夜晚,还下着雨,靠着泛黄的车灯,三轮车整夜都在盘山路上一米一米地向上爬行。“还好是晚上翻秦岭,因为看不到道路一边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刘中停说。
十年前不像现在,没有智能手机,往前走,他们靠的是手里的一份中国地图。
十年后的心情,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是着急,想快点到汶川,早点救援,这时候是高兴,电视上看到的早就不一样了。”刘中停开心地说。
这次,快到绵阳时,前面有车祸,他们堵在了一个叫不出名字的隧道前。旁边临沂的大货车司机翟先生看到山东农民老乡救援队重返四川,拉着刘中停和刘守桂合了个影。“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我们。”刘中停说。
5月10日晚上9点,刘中停和刘守桂,来到了到魂牵梦绕的汶川震区。走在北川的街道上,整齐的楼房,崭新的生活面貌,让两人直呼变化太大了。“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他们当年受了那么多苦。”刘中停说。
当年开的三轮车 已成国家一级文物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刘中停和刘守桂去的第一站。
在入馆处放映的一个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小短片,惨烈的画面,让刘守桂流下了眼泪。时至今日,他仍能记得当年在救援时遇到的一个孩子。“她的父母在地震中去世了,剩下她和一个聋哑叔叔相依为命,没想到有一次她的叔叔穿过马路给她打水喝,不幸出车祸去世了,也不知道这个孩子什么样了。”刘守桂眼含热泪说道。
展厅里,刘中停看到了自己当年穿的衬衣、裤子和鞋子。鞋子是农村里已不多见的黑皮凉鞋,上面还沾着泥土。当年刘中停就是穿着它们,连续救援了半个多月,“当时什么活都干,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搭了四十多个帐篷,再在里面铺上砖。”刘中停说。
如今,它们都被精心珍藏在玻璃展柜中。
纪念馆的一处露天展馆,有一辆蓝色的农用三轮车,它就是当年刘中停所开的拉着10个人赴川救援的车。
2009年,这辆车被从山东运到四川,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
这就是为什么五征三轮车是国家一级文物的故事。
汶川地震中有个最牛救援队,他们去四川走的哪条国道?拜托了各位 谢谢
『天涯杂谈』 [汶川地震]〖天涯头条〗独家爆料:四川地震中最牛的救援队 作者:米粿 提交日期:2008-5-23 23:01:00 访问:386079 回复:5551 自从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及至全世界的目光到聚焦到这里,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我们能看到饱受创伤的灾民,看到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看到与死神搏斗的白衣天使,看到来自志愿者、慈善机构等等忙碌的身影,但是也许电视机前的我们永远不会看到这样一群人………… 据一位正在四川做志愿者的天涯网友电话爆料,在救灾现场,活跃着这么一群农民工,把在当地救援的解放军都感动得落泪。 他们是山东莒县一个村的村民。领队的叫刘中明,是一个种田的农民。12日晚上听说四川地震后,他马上与同村的另外九个村民商量,决定立马赶赴四川帮助救援。14日凌晨一点多,带着自家做的山东大煎饼和装满水的水壶,坐上其中一位村民刘守华的一辆三轮车,刘中明等10个农民踏上了抗震救灾之路。他们在三轮车上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上了:“山东莒县农民救灾志愿者”十一个字。可能,他们是这次四川大地震后最早出发的志愿者了。 因为是三轮车,不能上高速,他们只好一路走国道或省道,一路上要交过路费、过桥费。10个人挤在一个小车厢里,饿了吃煎饼,渴了喝口水,就这样,他们赶了三天三夜大概2000多公里的路,来到了四川。因为路不熟,他们是靠问路问过来的,这一路上遭遇了多少白眼和误解,有许多的人嘲笑他们开的车这么破烂,也有人说他们是为了不交路费才打出救灾的牌子,没有人相信这几个农民真的要去四川当志愿者。但是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只想快点到达灾区。 到四川之后他们就直奔灾区,首先来到了广元,几天后又到了绵阳,如今又辗转到了安县,他们每天搭帐篷、为各地来的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卸货,几天来搭建起帐篷200多顶,卸下的救灾物资则已经数不清了。 天涯工作人员电话联系刘中明,当我们问到会不会觉得太累了,刘中明腼腆一笑:“我们是农民嘛,有的是力气。”时间已经是22日晚上的九点四十五分了,电话里头的刘中明表示等下还要去卸货,至于什么时候回家,还没有定,因为“这里还有很多事情。”家里的农活,走之前已经让亲戚帮忙了。最后,我们问刘中明此刻的感想,他说:“我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小了……” 下午给我们电话介绍这几位农民志愿者的单先生说:“他们吃了很多的苦,连奋战在救灾第一线的解放军战士都对我说被这帮农民工兄弟感动得落泪了。但是他们这一路过来都不被人理解,也没有人在意他们。忙了这么多天,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回去的时候能不能省点过路费,过桥费。” 让我们记住这个救援队的名字:“山东莒县农民救灾志愿者”,记住它的成员:刘中明、刘光波、刘中富、刘中停、刘中彩、刘守华、刘守秋、刘守欣、刘守贵、刘光瑞。 照片提供者 中国政法大学志愿者 刘扬 视频提供者、报料者: 大连志愿者 单玉强
汶川大地震的感人的坚强的事例!急!!!
林浩
男,1999年出生,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往教学楼外转移,还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身为班长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他在下面组织同学们唱歌,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自救成功,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的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的小林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惊慌的逃离,而是又镇定的返回了废墟,将压在他旁边的两名同学救了出来,交给了校长,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数受伤。逃离了废墟的小林浩此时却发现同在外打工的父母失去了联系,焦急的小林浩同14岁的姐姐和妹妹一起在映秀镇滞留了两天,14日,他们三人同其他乡亲一道,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走小路逃出了震中映秀镇,转移到了都江堰,其后又来到成都与堂哥汇合。19日,小林浩同其姐姐和妹妹一起被安置在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这里安置了所有来自灾区的孤儿。其后,小林浩来到成都市儿童医院做了身体检查,索性并无大碍,只是一些皮外伤。20日,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地方电视台播出了《九岁救灾小英雄林浩》的专题采访报导,小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天之内,网络上便出现了大量寻找林浩的帖子,还有热心的网友建立了“九岁小英雄林浩”吧,几日之内发帖便超过了150条,与此同时,京华时报等媒体又对林浩做了更进一步的采访和报导。许多中国人从小林浩身上看到了我们祖国未来一代的希望,他的乐观和勇敢感染了每一个人。据悉,小林浩目前被安置在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他已同其父母取得了联系,目前状况良好,六一还要到北京来参加特别的庆祝活动。
关于林浩的报导:
一、·12地震发生时,映秀镇上一名年仅9岁半的小学生林浩成为了孤胆英雄。他在逃生时,接连将两名昏迷在走廊上的同学救出教学楼,帮助同学安全脱险。但令人惋惜的是,地震发生后,他就与父母失散了,双亲至今仍下落不明。
《央视》供稿 石凯峰 整理
5月12日那天,映秀镇渔子
溪小学二
年级的31名学生中,仅有10人在地震后幸免于难。这10名学生中,有两人都是被同班同学林浩冒险救出的。年仅9岁半的林浩,也成为了汶川地震中,年纪最小的救人英雄。
在接受四川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林浩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他与小朋友一起逃出了教室。“逃到走廊上时,我被两名同学压倒了。当我使劲爬了出来后,发现两名同学都昏迷了。我拉出其中一人后,把他背出去。这名同学之后与母亲团聚。”将一名同学救出险境后,林浩又勇敢地折身回到走廊上,再次抱起另一名同学,逃出险境。这期间,身材瘦小的林浩由于力气不足,还不幸弄伤了手臂。
在背完同学后,林浩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父母,他14岁的姐姐很快找到了他,同时他的妹妹也跟他们在一起。
经过几天的寻找,3个孩子还是没有找到父母,他们开始与映秀镇转移的群众一起朝都江堰走。“我们在路上走了7个多小时,走的全部是小路,桥下面有条小路可以走”,林浩说起艰辛的7个小时显得轻描淡写。
“真不敢相信,就那样一个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还坚强”,给林浩检查的医生昨天告诉记者。一直到昨天,姐妹3人还没有自己父母的消息。
二、废墟下唱歌为大家鼓劲 自救后折返拽出俩同学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9岁半的林浩与同学一起被压在了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废墟下。为了鼓励哭泣的女同学,他在废墟下给同学唱歌。后来他爬出废墟,但没有离开,而是返回废墟,将两名同学拉了出来。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他逃出映秀,后来被安置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听到小林浩的事迹后,中心决定在六一儿童节时,带他到北京来。
废墟中救出两名同学
小林浩是映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大家都往外跑,但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
逃出生天的他没有跑,而是又爬了回去,连拖带拽地将两个昏迷的同学拉出废墟。
他在映秀留守了两天,找到了自己的表妹和两个姐姐。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后,他们来到了都江堰,而后又辗转到成都找到了在那里的堂哥。
19日,小林浩和姐姐、表妹被送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
志愿者都叫他小班长
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说:“我是班长。”从那天起,儿童中心的人都叫他“小班长”。
因为救同学,小林浩的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志愿者每天都用热毛巾为他热敷。志愿者张朝芝透露:“小林浩刚来时和父母联系不上,情绪很不好。后来联系上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孩子才平静下来。”
昨天上午,小林浩用泡沫围起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圈,随后把被子和枕头放在里面。“这是我搭起的新家。”他说。
六一将来京参加活动
儿童中心的崔主任表示,他们已经决定,六一儿童节时带小林浩和另外几名灾区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参加由中国儿童中心、全国少年儿童“双有”主题活动组委会举办的儿童节活动,但这个决定还没告诉小林浩。
儿童节毕竟还有些遥远。昨天14点,小林浩皱着眉,认真地折着小白花。他要在14点28分默哀时,用小白花悼念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们。
三、“因为我是班长!”
脸上,擦伤的痕迹依然很清晰;头顶上的一块鸡蛋大小的疤,头发还没有长出来。眼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就是救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
6月7日,在四川省资中县的一个村子,记者见到了正在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林浩。
9岁的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几天,林浩爸爸带着他来到资中,看望身患重病的爷爷;而林浩的妈妈,还在映秀镇当志愿者,为受灾群众做饭。
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
“那个同学压在我背上,我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我就告诉她,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
说起自己救人时的情景,林浩显得很镇定,稚嫩的童声中,还带有几许乡音。
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在了下面,“我使劲挣扎,后来,是老师把我拉出来的。”
说起自己身上的伤,林浩说:“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
林浩所在的班级,共有32名学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来的两个同学。
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林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林浩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小小年纪,林浩会做很多家务,还会做饭。
父亲林大坤告诉记者,因为是班长,林浩一直管着教室的钥匙。每天早上6点,闹钟一响,他会准时起床,自己炒碗蛋炒饭吃,然后走半个小时山路去上学,“他从来不迟到,说要是迟到了,同学们都会在外面等。”
救完同学后,林浩一直没找到自己的父母,直到5月21日,才和在汶川县草坡乡打工的父母联系上。
在映秀留守了两天后,表妹和两个姐姐找到了他,姐弟几个与映秀镇的群众一块,开始往都江堰转移,“我们走了7个小时,走的全部是桥下面的小路,路上只歇了一会儿,一直都在走。”
从都江堰被安排到成都后,林浩和其他同学一起,被安置在四川儿童活动中心。知道了林浩的事迹后,那里的人都叫他“小班长”。
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刚到中心时,林浩被送到成都市儿童医院进行检查,所幸只是额头和右手有些擦伤。检查完后,林浩不用救助站老师帮忙,自己翻身从床上爬起来,迅速穿好衣服,走出了医院,“真不敢相信,就那样一个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还坚强。”
在儿童中心的几天,林浩生活得很好,志愿者叔叔每天都会用热毛巾为他热敷受伤的部位,还交了很多新朋友,“我们每天都一起上课,我最喜欢上体育课,可以学跆拳道;我还很喜欢白老师,他是个志愿者。”
“六一”儿童节,林浩和另外几名灾区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参加了儿童节活动,还参观了奥运场馆。第一次离开大山的林浩,对一切都充满新奇。
林浩告诉记者,地震后,他就没见过班上的同学,“我很想他们,很想上学。以后,我要当工程师,要造震不垮的房子。”